2025年9月11日,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在5A525会议室召开新学期第一次教研会议。本次会议以“明确教学方向、细化教研规划”为主题,聚焦新学期教学工作安排、教研活动部署及省级一流课程建设推进三大重点,为教研室新学期工作划定了清晰路径。会议由教研室主任陈海华老师主持,全体教师参会并围绕关键议题展开深度研讨,凝聚起深化教学改革的共识。
一、锚定“教学根本”:从严修订大纲,筑牢质量基石
会议伊始,陈海华主任便将教学大纲修订列为核心议题,强调其是“保障课程教学质量的根本遵循”。她明确要求全体教师深度参与大纲研读工作,重点排查三大核心问题:
一是格式规范统一性,需严格对照课程标准,确保大纲文本表述、框架结构无偏差;二是章节逻辑连贯性,梳理知识点脉络,避免内容断层或重复,构建完整且有条理的知识体系;三是学时分配合理性,结合学生认知规律与教学重难点,优化各章节学时占比,让大纲既符合教学要求,又能适配学生学习节奏。
针对大纲落地执行,会议进一步明确硬性要求:新学期教学进度表制定必须与教学大纲“精准对标”,尤其在教学重难点标注、学时分配比例上需完全一致,坚决杜绝“大纲与教学两张皮”现象,从源头保障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教学过程的规范性。
二、聚焦“过程育人”:多维优化考核,强化成长引导
为充分发挥过程性考核对学生成长的引导作用,会议围绕“提升学习主动性、规范过程管理”明确三项关键举措:
1、课堂笔记标准化:全体学生统一使用“学思践悟”手册记录课堂内容,教师评分将从“内容完整性、逻辑条理性、个人感悟深度”三个维度综合考量;期末还将开展优秀笔记评选活动,以典型示范带动整体学习质量提升,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。
2、操行评价规范化:新学期正式启用新版《学生操行评价表》,教师需在学期初向学生全面解读评价指标与评分规则;同时鼓励学生在学期末提交学习成果、实践报告等佐证材料,让评价结果“有据可依、客观公正”,切实发挥考核的激励与导向作用。
3、课堂活动多样化:教师需提前规划课堂主题活动方案,注重活动主题与课程内容的深度契合,通过小组讨论、情景模拟、微视频制作等多元形式,打破传统课堂单向讲授模式,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与知识应用能力,让思政课堂真正“活”起来。
三、发力“一流建设”:推进数字资源,赋能课程提质
围绕省级一流课程建设目标,会议将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确定为新学期重点工作。陈海华主任提出明确要求:全体教师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微视频录制主题报备,每人需聚焦3-5个课程核心知识点,制作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的教学微视频,满足学生课后自主学习需求。
为保障工作落地,会议明确将微视频录制工作纳入教师教学服务工作量考核,以此激励教师主动参与资源建设,进一步丰富课程教学形式,为省级一流课程建设注入动能,助力课程质量提质增效。
四、搭建“成长平台”:深化互学互鉴,锻造师资队伍
为打破教学经验壁垒、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,会议就教研室教研活动作出详细规划。陈海华主任鼓励全体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特长,积极申报马克思主义学院“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”培训项目——该项目围绕“政治素养、教学能力、知识储备、实践育人”四大核心展开,旨在全方位夯实教师教学基础。
同时,教研室将定期组织专题分享会,为教师搭建互学互鉴的交流平台,推动优质教学经验的总结、分享与推广,助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硬、教学能力强的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。
陈海华主任在会议总结中强调,此次教研会议为新学期工作划定了清晰“路线图”。下一步,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将以会议部署为抓手,持续深化教学改革、夯实教研基础,在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与育人实效上精准发力——既聚焦学生全面发展需求,又推动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,以与时俱进的姿态落实党的教育方针,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思政力量。
撰写:王梦君
摄影:唐跃旺
一审:陈海华
二 审:向 前
三审:许修杰